樂見軟網成為休閒運動的選項


一、 前言

競技運動於國際賽會場上之奪牌奪金能力,常是該運動項目能否受到矚目與重視的重要關鍵。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此,台灣參與度極高極且有奪牌機會的亞洲運動會更是如此,奧運項目之主流運動如此,被寄予厚望奪金的軟網更是如此。

身負奪牌重責大任的各單項運動協會,無不將每四年一次的亞運會列為中長期工作計劃中之大事。從制定選拔辦法、舉辦選拔賽會、執行培訓計劃、移地訓練.....等,無不集人力物力之所能、肩負奪金之重任,朝賽會終極目標邁進,過程之辛苦顯而易見,承擔之壓力眾所皆知。比賽成果若如預期理想,則熱愛關心軟網之眾人與有榮焉、歡欣鼓舞;比賽結果若是奪金落空,則一股強烈的失落感,總會縈繞在軟網駐足的活動場合,帶來好一段時期的惋惜!

「好的運動不該只是以對外競技成績作評價」、「好的運動應是許多人休閒運動的選項」是筆者現階段看待諸多競技運動的觀點與想法!對於長期關注的軟網更寄予「普及擴展」的期望。眾多運動項目中,或是受人青睞而普及;或是不被選擇而窄化,必定其來有自且有跡可循!撇開時代潮流之不可抗因素:假定奪不奪牌與軟網參與人口無直接關係,則「如何擴展軟網實際參與人口」議題,應是正面、有助於軟網能見度提昇的可努力目標。

二、 休閒運動與軟網

休閒是滿足生存及維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是一種理念上的自由狀態和精神上的啟蒙。從活動的內容要素來界定休閒;「休閒」是一種除了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以外的活動,而人們依自己的意志選擇從事某些休閒活動,目的是為了休息、放鬆,或者增加體能及自由拓展個人的創造力。

隨著世界潮流的演進,國人生活型態由「工作化」逐漸走向「休閒化」,工作不再是唯一的生活中心。取而代之的「休閒活動」不僅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且已成為生活的重心。「享受運動歡樂,提升生命素質。」更是未來人類追求的目標(陳鴻雁,謝邦昌2002)。而「休閒」若結合了「運動」,以個人觀點而言,不僅可以健身,又可解壓、交友、豐富生活。因此,在「閒暇」培養「休閒運動」嗜好已是人們提升生活品質的潮流。

在探討「群眾選擇從事休閒運動嗜好」的諸多研究中得知,其影響之主要因素分類如下:

內在個人因素 身體 增加體適能的程度 外在環境因素 社會 團體歸屬感
運動傷害程度 社交
雕塑體態效果 家庭親子
運動年限 社會流行性
心理 自我實現 費用 器材裝備費用
舒解壓力 場地費用
趣味性 可成為嗜好的程度 環境 交通便利性
刺激性、挑戰性 運動環境及空間
趣味性、豐富性 場所取得難易度
技術性深度 必要人數限制

而在關鍵影響因素之六個層面中,又以「趣味性」、「增進體適能的程度」、「技術性深度」、「環境」因素對選擇所佔權重較高。依此論點,在探究軟網成為眾多運動項目中被選擇的可能性,我們歸納如下幾個成立要素:

(一) 有穩定工作之後(生存及維持生活之外)。

(二) 軟網之趣味性程度?

(三) 軟網在促進健康與體能的提升功效?

(四) 軟網的技術難度?

(五) 軟網運動環境的便利性?

三、 擴展大專乙組學校軟網運動人口的可行性

統合上述成立要素我們得知:在離開學校而進入相對穩定工作的職場後,運動項目之趣味性程度、是否能有助於健康及體能的提升、技術難度及場地取得之便利性,可能是影響眾人選擇成為自身休閒運動的重要因素,若暫且不考慮不可控之場地便利性因素,以及較抽象概念之健康與體能促進因素,讓我們聚焦以下問題作假設性探討:

(一) 是否有那個族群會是擁有相對穩定工作的?

(二) 在什麼階段是最有機會認識運動的趣味性?

(三) 在何種團體中能真實體驗運動的技術難度?

據此假設及筆者於在地球場所觀察之軟網球友參與實際狀況,各大專乙組院校之學生,應是我們可以擴展軟網實際參與人口的族群。來自多元科系的成員,或許能為專業訓練下的競技運動帶來不同思維的附加價值?大學時期的課餘時間,應是探索未來日後工作之餘休閒運動的好時機。參與學校軟網社團,應是體驗軟網技術難度的最佳捷徑!以下為95學年度至103學年度,有關大專乙組院校參與大專盃軟網賽之團體賽參賽校數及參賽總校數統計:

  95
學年度
96
學年度
97
學年度
98
學年度
99
學年度
100
學年度
101
學年度
102
學年度
103
學年度
男生團體賽校數 8 9 8 6 5 5 5 6 5
男生組參賽總校數 11 10 10 10 12 9 13 13 8
女生團體賽校數 8 7 6 7 7 7 5 6 5
女生組參賽總校數 11 9 9 9 9 9 10 10 7

從上述之表列與對各校實際參與狀況之了解,針對「擴展大專乙組學校軟網運動人口的可行性」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 重新擴展先前有參與團體賽學校之軟網運動人口。

(二) 擴展只參加個人賽學校之軟網運動人口,使其能參與團體賽。

(三) 訪查現有參與學校之外具軟網師資的大專院校。

(四) 分區成立「推動大專軟網社團」核心學校。

四、具體作法與建議

已然記得,在參與多次大專盃軟網賽裁判工作時乙組比賽的許多景象:未至賽末點裁定很難預知比賽結果、五組雙打制比賽將軟網的許多精神與特色充分展現、比賽過程中此起彼落的加油吶喊聲震耳欲聾、不曾中斷的熱鬧情景打擾球場鄰居安寧引來管區關切.....等,舉凡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如能繼續在大專盃軟網賽場上不斷上演與規模擴大,則不失為軟網運動普及擴展的一大指標,筆者衷心期待這天的即早到來。在具體之「擴展大專乙組學校軟網運動人口」的作法上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 實際去了解;從有參加團體賽至未參加團體賽學校之校隊發展情形,協會衡酌實際狀況給予應有協助。

(二) 整合過去參賽紀錄,協會主動聯繫過去持續參與而近年沒有參賽的學校,鼓勵並給予重新組隊的必要協助。

(三) 造訪並了解那些只參加個人賽學校之軟網發展困境,鼓勵並給予發展成隊的必要協助。

(四) 針對已有軟網專才師資而尚無軟網隊之大專院校,由協會扮演校方與專長教師間之協調整合角色,促使軟網隊在該校成立與發展。

(五) 以台北市立大學、台灣體育大學、屏東大學為核心推展學校,擅用各校軟網專才學生為師資,針對鄰近有意願成立軟網社團之學校,由協會擬定預期擴展校數,統籌編列經費並提供必要師資。

假定此一擴展學校軟網運動人口計劃,在推行上能有共識而推行順利,依原有參與之學校人數及可能新增人數,我們樂觀預期:如能在大專乙組這一區塊上,每年產出100名參與過軟網社團或校隊的畢業生,而其中又有六、七成學員,在穩定工作外選擇軟網作為休閒運動,則軟網之普及特質日增、神秘色彩趨淡!

五、後語

回顧早期軟式網球在台發展之盛況,去除部分有限定條件之運動項目,選擇從事軟網運動為專長訓練或休閒運動者,其成員出處多元而素質多在其它運動項目之上。隨時代洪流之丕變,參與者之來源日趨窄化、推廣工作漸形困難、實際參與軟網人口在總運動人口中相形漸少,凡此總總皆構築了軟網今日給人「普及不足」的刻板印象。

曾是台灣早期多數知名學府熱衷推廣參與的運動,是日本文化中優良禮儀精神所重視的運動項目,是運動科學發達與競技爭奪日趨激烈下;台灣仍具競爭力的奪金希望。顯然,它不該因階段時期的能見度不足而否定運動本質上的良善與價值。期許不久的將來,軟網在台灣的發展能在核心單位之具體作為下,結合更多樂見軟網成員多元開發、參與人數日益增多的同好共同努力,讓軟網在實際參與人數上再創如早期盛況的風華再現!